作品信息

作者:亚当·斯密
阅读平台:微信读书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725829

微信读书搜索“国富论”,排名第一结果的电子书章节划分有些问题,可以选择排名第二的搜索结果。

简介

摘抄于微信读书

《国富论》又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摘要&笔记

全书共分5篇,每一篇都能拿出来单独成书。

第一篇:论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及分配劳动生产物给各个阶层的自然顺序

共12章,已读7章

分工

分工出现以后,劳动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增进

🌰 :即使是扣针这种简单的商品,也需要比较复杂的工序:抽丝、拉直、切截、削尖、打磨等,大大小小18道工序。如果由一个人完成所有工序,可能一天一枚扣针生产不出来。

富裕国家的有着较高的产业和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水平,各行各业的分工水平也相对比较高。农业因季节、天气的原因,不可能形成完全的分工,所以农业的劳动生产力增进总是跟不上制造业(农村人口不可能靠耕种过上小康生活)。

分工能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

  1. 劳动者因为专业而掌握了技巧。
  2. 免除了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带来的时间损失(时间、地点、工具可能不同)。
  3. 专业/专注会比分散精力更容易发现更简便的方法,或者发明工具极大提升人效。比如早期蒸汽机需要有一个人根据活塞升降打开或关闭汽缸与汽锅之间的通路,有一次担任这项工作的小男孩因为贪玩把开关与机器另一部分相连,这样开关就不需要人控制了,蒸汽机大大改良方法之一竟自于一个贪玩的小男孩。

分工并非源于人类智慧,而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我们享受的几乎所有生活必需品都来自他人,要想脱离这种社会关系几乎不可能(当野人吗?)。

如果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能够刺激他人的利己心而为自己办事,就可以比较容易的达到目的。比如,猎人用自己多余的弓箭🏹️交换别家的富余的猎物,竟发现比自己去打猎得到的还要多,那么他就会倾向与把弓箭制造当成主业,因此他成了专门的武器制造者。交换为双方带来了利益,利益促进交换这一行为,交换则进一步促进分工的形成。是不是可以认为社会其实就是一张共同利益交织的巨网?当利益出现分歧,社会就会出现分裂,每个人都有梦想,但是梦想不一样。

人类天赋才能的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成年人在其所从事的不同职位上所表现出得非常不同的才能,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绝大部分是由他所处环境导致,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选择了什么样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发展程度——选择大于努力。所以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将伴随人一生。

市场大小会限制分工水平,市场大小指需求量大小和需求种类丰富程度。当市场较小时,交换种类也会比较简单,对分工要求也不高;但是面向一个更大市场时,巨大的需求量与丰富的需求种类会要求更高的社会劳动生产力,促进分工水平进步。

改革开放激发了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活力,刺激了居民对生活必需和非必需品的需求,从而促使社会分工水平提升,在不同生产力水平出现了家庭手工作坊、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各种专门的国企、私企。

人口净流出城市,随着人口越来越少,这个城市的需求结构也会趋于简单化,对应当地产业也会变得低端,不能满足人才的就业需求,进一步加剧人口流出,形成恶性循环。

支配商品交换价值的原则

分工确立以后,个人所需物品大多来自他人劳动。所以衡量贫富水平的尺度,就变成了一个人能够支配的劳动的多少。因此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就是劳动。在货币还没有诞生的时代,人们使用自己富余的劳动生产物与他人进行物物交换,从而免去了自己为得到某物所需的劳动,只是因为物物交换成立的前提是找到两个有互补需求的交易方,这限制了需求被满足,所以才出现了货币。也就是说,钱,只是财富的表象而已。

劳动是无差别的,劳动可以衡量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却不能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要考虑一项劳动的前期投入与入门门槛,比如一项劳动需要多年的学习,那么在考虑劳动的劳动量时也需要将这部分投入计算(注意区分劳动和劳动量)。

在一定时期内,决定金银所能支配的劳动量,往往是当时已经发现的著名金银矿山的出产量。货币宽松政策与通胀,货币紧缩与通缩。现金的价值是不稳定的,发展中的社会,现金是贬值的,换成资产能更保值。

无论何时何地,劳动的价值都不会变动,它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至于货币,它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

商品的价格无论在什么社会,都最终被分解成了地租、劳动工资、利润这三部分或是其中之一二
在出现土地(生产资料)私有制后,地主必然会想着不劳而获,甚至还会要求收取土地上的自然产物的地租。因为等量金银/货币所能购买的劳动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减少,所以租赁协议约定的地租(一部分)会随社会劳动生产力变动。
工资是由对应劳动的数量、强度与技巧决定,而不是资本/企业的大小。
利润是商品价格在扣除地租、工资后的剩余部分,这部分是资本垫付工资、原材料的风险的所得,利息可以作为一个特殊的例子。资本的利润只与资本的大小相关,当一个行业具有规模效应时,就会吸引资本流入,地租与工资占比就会不断下降,利润与利润率不断提高。

刘强东一块钱工资这样看来就很滑稽了,劳动/工资与利润相比,根本微不足道。

另一个例子是期权/股票激励制度,将劳动者与资本进行一定程度绑定,这样劳动者就能同时作为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身份参与生产。

商品的价格分为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自然价格由地租自然水平、工资自然水平、资本的自然水平支配。当商品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相近时,价格就和价值相当。

决定市场价格上升的因素有二:

  1. 货品的缺乏程度,即供需关系。但是参与供需关系的是既成劳动,而不是待成劳动,供不应求时市价上升,待成的工资不会上升(具体视劳动与最终商品的接近程度),所以超出市价的部分便成了利润。
  2. 竞争者的富有和奢侈程度。

市场价格会围绕自然价格上下波动,这种波动包含了三要素的波动。如果地租下降,地主就会撤回部分土地;如果工资下降,劳动者就会撤回部分劳动;如果利润下降,资本就会部分撤回。不论是哪一部分,市价波动都会反馈给利益相关方,促使他们撤回或增加投入。

商品市价在长时间内超过自然价格的原因:

  1. 特殊的意外事故引起的市价增高。比如自然灾害,先进生产技术的技术壁垒。
  2. 天然因素引起的市价增高。比如飞天茅台,天然原因的作用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有效需求始终得不到充分供给。
  3. 特殊政策引起的市价增高。典型例子是垄断,垄断者会倾向将商品供应量控制在市场有效需求之下,这样就能获得超过自然价格的收益。(钻石恒永久,爱情永流传。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阿呸!!!)

工资

工资率是在什么状况下自然而然地确定的,这一状况受到了社会贫富、进步程度的哪些影响?

支配劳动价格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劳动需求;二是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价格。劳动需求本质是供需关系,国家繁荣时,市场不断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者就业机会增多,劳动者的工资也会因此提高。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就是物价水平,工资至少要能够使一个人及其家庭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这一工资大概就是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了。

一个有意思的结论是:物价水平高时,工资反而低;物价水平低时,工资高。物资匮乏时,工人会迫切地想要改善生活,但是因为物价高昂,雇主雇佣更多工人的意愿较低,甚至减少维持现有工人数量的资金,就业机会减少,一些上层劳动者就会开始向下挤压下层劳动者的就业空间;物资丰富时,低廉的物价让雇主可以雇佣更多的工人,那么市场上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劳动价格往往就会提高。

劳动生产物是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者是劳动的自然工资。地租是从土地上的劳动生产物中扣除的第一个项目;第二个项目是利润

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增强,单位劳动生产物所需劳动量减少,从而使得一切物品的价格都日渐低廉。实际上,一切物品都随着社会进步而变得低廉。

劳动者普通工资由劳资双方所订的契约决定。劳资双方的关系是利害关系,立场绝对不会一致。

人们可能经常听说工人的结合,却很少听到雇主的结合。实际上雇主随时随地可以结合,这是一种秘而不宣的团结一致的结合,目的就是使劳动工资不超过其实际应得工资。无论何时何地,哪个雇主敢破坏这种团结,那他就是做了最不明智的事,一定会被临近行业者和同行耻笑。

劳动者结合/工会受到阻碍:

  • 劳动者结合的困难程度要远大于雇主结合的程度,相比雇主数量,劳动者数量庞大,每个人权衡利弊后,最终能完成结合的期望值就很低了,雇主则能随时随地结合。
  • 雇主对劳动者的需要,没有劳动者对雇主的需要那么迫切,劳动者依靠靠工资维持生活,雇主即使不雇佣一个劳动者也能维持生活。
  • 劳动者的结合通常是临时组织,往往是无路可走的情况下的选择,往往情绪化严重,可能采取一些疯狂的举措。雇主自然会求助政府镇压,结果往往是为首者受到惩罚。(在中国,有纪律的、非政府组织,要想合法地进行运动,需要各种审批,周期长。往往工人是无法承受这么耗下去。西方国家的工会与中国的工会。

决定劳动工资增高的因素,不是现有的国民财富有多庞大,而是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所以,出现最高劳动工资的国家,往往不是最富裕的国家,而是那些最快变富裕、繁荣的国家。同理,快速成长的企业也会提供更丰厚的回报。

书中提到了中国。一直以来,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它拥有最肥沃的土地、最精细的耕作、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居民。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它似乎就开始停滞不前了。如果翻看现在的旅行家写的关于中国的报告,就会发现其中记述中国的耕作、勤劳及人口的稠密状况,几乎跟500年前马可波罗记述的同类报告没什么两样。中国财富的发展程度,也许早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就已经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顶峰了。

这段话不免令人新生感慨,中国早在公元12世纪就达到了封建制度的顶峰,但是中间这六百多年一直停步不前,直到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后,才开始审视封建制度乃至打破它。

无论一个国家多么强大,其居民大多数也是仆役、劳力和各类工人。所以缩小贫富差距也是中国走向强大的必由之路。

一个人在为别人工作时,不可能会比为自己工作更卖力。

资本&利润

工资率是在什么状况下自然而然地确定的,这一状况受到了社会贫富、进步程度的哪些影响?

影响利润的因素:

  • 商品价格的变动;
  • 竞争者的多寡;
  • 顾客的购买欲望;
  • 商品运输或存储过程中的损耗。

货币利息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利润。当使用货币能够获得较高利润时,通常可以提高货币的利息率;当使用货币所获利润较少时,则可以降低货币的利息率。这也比较符合常理,当经济过热时,国家央行就会提高利息率,收紧货币流通性;反之经济萧条时会降低利息甚至零利息,以刺激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商人/资本家口中的经济情况不好可能是指利润降低,但是利润降低往往是繁荣的体现,因为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工资占比提高,自然利润下降,但是因为资本总量是在增长的,所以经济整体上是往好的方向发展。资本增加是因为投资增加,无利不起早。

俗话说,钱生钱。哪怕是用极少的钱,也能赚更多的钱。最困难的是如何得到最初的那点儿极少的钱。对于普通人来讲,也需要“资本”的原始积累。

地租

这一章的论述非常冗长且枯燥,中间几经看不下去了,或许是里面的内容并不是我感兴趣的——朴素的观点及论证,所以很大一部分采取了略读。

一块土地能提供地租的前提条件是,该土地上的生产物能够维持其上市所需的劳动,并且有部分剩余,剩余的部分包含了资本家为劳工垫付的资本、利润及地租。如果劳动产物没有剩余,雇主就不会有动力租赁土地。有点类似现在的投资人,如果某项投资活动的投资回报不高于这项投资活动的平均回报水平,那么资本就咩有动力对其进行投资。换个角度,平均投资回报其实就是资本成本。

并不是每块土地都能提供地租。那些总是能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一般是生活必需品,即食物。当时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前,那些生产非必需品的土地应为供过于求甚至是“无求”而无法提供地租。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或者是土地改良,生产等量的生活必需品只需要以前一半的劳动量,那么多出的一半劳动量就可以去生产满足人类其它欲望或嗜好的物品,比如衣服、住宅、饰品等。大部分富人的愉悦,都是炫耀他们的富裕。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炫耀就是拥有别人求之不得的、决定性的富裕标识。为了满足这部分需求,一些土地也开始能够提供地租,比如钻石矿。

一国的财富会随着劳动年产物的逐渐增大而增大时,就会有大量的商品,它们需要大量的通货才能流通,现实中通货的体现就是货币。这也说明了,只要 GDP 在增长,那么货币供给也会随之增长,不然经济就无法顺畅运转。但是一般来说,货币供给都会保持一定程度的盈余,超量的货币供给会导致货币贬值。

良好的商业经营,最忌讳的就是独占,而只能靠自由和普遍竞争得以确立。一般商人的利益,无疑是扩大市场、缩小竞争,但是中国互联网普遍的经营套路是占领市场、”缩小竞争”。

《国富论》中大量的历史经济数据的论述,是我所没有想到的,在看到这些史实陈述时,只觉得索然无味,但这些又是论据,离开这些资料,所有结论都会如空中楼阁。所以读完这第一篇后,不准备继续往下了,待到后面时间富余再回过来体会。